其他
互联时代人文学术话语的生成与传播
置身于当今的互联时代,全球范围内的人、信息、资源、文化都被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国际网络。
一方面,全球互联使得信息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另一方面,这也使得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人类进步和多元发展的任务更加重要和紧迫。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世界的“四重关系”,正以不同方式重塑或重构。人类开始更多将审视的目光投向自身,思考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何以合理,不同国家与民族、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文化认知与文化包容何以可能。这为人文学科以自身的独特视域“解释”和“改造”精神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有必要尝试基于人文学科的独特视域,结合心理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信息论等多学科方法,探究人文学术话语生成的内在机制以及相应的传播规律,形成中国话语“有理、有味、有料、有效”的崭新格局。
搭建一个融“中国化、大众化、国际化”于一体,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话语研究和传播平台,扩大人文学术话语在世界上的显示度和感染力。对内实现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融通转化,形成具有感召力和引领力的时代话语。对外协调中国话语、西方话语和国际话语的关系,形成独特性和普适性兼顾的中国学术话语。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在面向末来的人文学科学术体系建设中,我们不仅要“不忘本来”,还要“吸收外来”,秉持“中外互动,文明互鉴”理念,开展“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流”的跨文化对话和平等互信的学术交往。
通过问题导向、资源整合、 范式变革和关系重构,可以让世界对“中国的人文”和“中国的学术”加深认识。通过“本来”与“外来”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比照,可以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加深理解,对天下大事有更多感悟。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形成一种本土资源与国际经验融通、自身风格与世界影响兼备的人文学科学术发展路径。
作者介绍
黄华新:浙江省逻辑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总书记首次提到这个词
全球发展倡议何以走深走实
竺可桢与陈训慈的师生情谊
向乡野进发
绿色低碳技术释放创新动能